优胜劣汰 盘点5家在中国黯然离场的车企
4月6日,有消息称,一汽集团、马自达、长安汽车三方正在展开谈判,三方计划将一汽马自达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正在开展的马自达品牌相关业务,合并到长安汽车旗下的长安马自达汽车有限公司。据内部人员表示,三方将于今年6月宣布最终合并计划,这当中包括产品线、经销商以及人员调配。这意味着,一汽马自达连续多年的解散辟谣节目,终于要在2021年画上句号了。
其实,中国车市自2000年迈入黄金时代,再到如今竞争日趋激烈的白银时代,即便不算造车新势力,也已经有十几家车企黯然离场。他们是因为什么而出局的?今天众车网就盘点了其中五家车企,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从中国市场消失的汽车品牌(合资) | ||
品牌名称 | 目前状态 | 起止时间 |
长安铃木 | 退出中国市场 | 1993-2018 |
东风雷诺 | 退出中国市场 | 2013-2020 |
东风裕隆纳智捷 | 破产 | 2010-2020 |
天津大发 | 退出中国市场 | 1984-2010 |
广汽菲亚特 | 退出中国市场 | 2010-2018 |
品牌名称:长安铃木
目前状态:退出中国市场
车企属性:合资
长安铃木可以说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品牌,早在1993年就正式成立,是中国最早的合资汽车品牌之一。
其首款国产车型-奥拓,在当年凭借实惠的售价、皮实的产品表现以及经济的油耗,深受国内消费者喜爱,满足了当时人们“有车可开”的需求,也承载了一代人的回忆。
尝到了小车的甜头,长安铃木也决心走精品小车路线,后期推出的雨燕、天语 SX4、羚羊等小车,也在市场中获得不错的成绩。2011年,长安铃木累计销量超过了22万辆,而同年,长安马自达仅8.31万辆,即便是东风本田也没有占很大优势。2011年可谓长安铃木的高光时期。
但随着消费升级,国内消费者开始热衷于尺寸更大且功能性更加齐全的SUV车型,小型车不再是人们的刚需。虽然长安铃木也顺应市场推出了几款小型SUV车型,但由于入场过晚,错过了SUV黄金时期,再加上小型SUV竞争力不强,导致长安铃木越来越边缘化,销量连年走低。
最终,在2018年的9月4日,长安汽车正式宣布收购了长安铃木的外方股份,自此,铃木正式退出了中国市场。到了2020年12月,长安铃木更名为铃耀汽车,长安铃木也永远成为了历史。
品牌名称:东风雷诺
目前状态:退出中国市场(雷诺乘用车业务)
车企属性:合资
2013年11月,东风公司与雷诺汽车联合重组三江雷诺,东风雷诺项目正式通过发改委审批。同年12月,东风与雷诺正式签订东风雷诺汽车有限公司合资经营合同,成为了最晚成立的合资车企。
虽然入场最晚,但好在也赶上了SUV车型高速增量的末期。2016年,东风雷诺首款国产车型科雷嘉正式上市,定位紧凑型SUV,同年11月,第二款国产SUV科雷傲上市。凭借法系车独特、浪漫等产品特点,东风雷诺在2017年取得了7.2万辆的销量。
鉴于2017年销量大涨,东风雷诺在2018年定下“保9争10”的销量目标,并提出2020年实现年销量40万辆的计划。
但好景不长,东风雷诺从2018年开始销量呈现断崖式下滑,仅仅两年,从2017年的7.2万辆的年销量降到了2019的 1.86万辆,同比暴跌63%。当年的宏伟计划也成了空谈。
究其原因,无非就是两点。首先是产品过于单一,东风雷诺这7年间仅推出了3款SUV车型和一款新能源SUV车型,完全不能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用车需求。大众、丰田等主流车企早已加大了SUV产品布局,覆盖多个级别。
而主力车型科雷傲和科雷嘉分别与日产奇骏和日产逍客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被网友们吐槽为“换壳日产”,并且价格方面也都相差不多,消费者自然会选择销量和口碑更好的奇骏和逍客。
其次,雷诺品牌本身进入中国就晚,缺乏市场影响力。但东风雷诺这7年间,做的品牌营销活动可谓少之又少,除了体育方面的赞助,在其他领域几乎看不到东风雷诺的身影。正是这种低存在感,消费者在选择同价位的产品时,很难想起东风雷诺这个品牌,而这也是导致销量不佳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到了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更是压倒东风雷诺的最后一根稻草。同年4月14日,东风汽车集团发布最新公告称,鉴于国内汽车市场下滑及东风雷诺的经营状况,股东双方拟对东风雷诺进行重组。雷诺拟将其持有的东风雷诺50%股权转让给东风汽车集团,东风雷诺停止雷诺品牌相关业务活动。至此,东风雷诺还是没能熬过七年之痒。
虽然雷诺退出了中国乘用车市场,但在2017年,雷诺在中国投资组建了易捷特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并以1元的价格买下金杯50%的股份及债务,成立华晨雷诺金杯汽车有限公司,2019年夏天,雷诺集团又宣布成为江铃集团新能源汽车公司的最大股东。这一系列操作意味着雷诺未来将把在华的重心放在轻型商用车和电动汽车领域。
从中国市场消失的汽车品牌(自主) | ||
品牌名称 | 目前状态 | 起止时间 |
众泰汽车 | 停产(母公司破产) | 2003-2021 |
汉龙汽车 | 停产 | 2016-2020 |
北汽幻速 | 破产 | 2014-2018 |
广汽吉奥 | 退出市场 | 2010-2016 |
哈飞汽车 | 退出市场 | 1980-2015 |
华泰汽车 | 停产 | 2000-2019 |
君马汽车 | 停产 | 2017-2019 |
猎豹汽车 | 托管 | 2013-2020 |
力帆汽车 | 停产 | 1992-2020 |
青年莲花汽车 | 破产 | 2008-2017 |
瑞麟 | 退出市场 | 2009-2012 |
永源汽车 | 退出市场 | 2003-2015 |
华晨汽车 | 破产 | 2002-2020 |
品牌名称:众泰汽车
目前状态:停产(母公司破产)
车企属性:自主
说到众泰汽车,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因山寨不同品牌豪华车,一进4S店就能看到“众泰保时捷”、“众泰奥迪”等车型,而被坊间戏称为“众泰皮尺部”,一度成为了网红。通过模仿能在短期内带来了可观的销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自身没有核心技术,众泰汽车最终走向了破产。
其实众泰并非近几年才开始模仿,2006年推出的首款车型众泰2008,就是模仿的丰田特锐;2007年收购江南汽车后,模仿长安铃木的江南奥拓车型更是凭借低廉的售价,上市第一年销量就达到了3万辆,这在当时可是了不起的成绩。众泰通过山寨廉价车策略,迅速占领了4-6线地区。可以说,众泰正是靠着模仿起家的。
到了2013年,众泰不满足于廉价车市场,将“皮尺”伸向了主流豪华品牌。未来几年内,众泰先后抄袭了奥迪、保时捷等豪华品牌。尤其是众泰SR9,可谓是像素级的抄袭,只需稍微一点改装,就能以假乱真,网上也多次爆出众泰SR9冒充保时捷撩妹成功的新闻,“众泰皮尺部”的称号也因此而来。
虽然饱受质疑,但模仿的确为众泰带来了可观的销量,2016年销量达33.3万辆,2017年达到31.7万辆,连续两年销量突破30万大关。众泰汽车业也在2017年成功借壳上市,当年实现净利润12.56亿元。
本以为众泰会一路高歌猛进,但上市仅一年,中国车市出现了十多年来的首次负增长,从增量市场向存量市场开始转型过渡。而由于没有核心技术,众泰汽车2018年销量下降至23.4万辆。到了2019年,国六排放正式实施,没有相关技术储备,排放始终不达标的众泰汽车出现无车可卖的情况,导致全年销量仅15.3万辆,与17年相比直接腰斩。
到了2020年,众泰更是苦不堪言,除了销量持续下滑,众泰还面临业绩巨亏、拖欠供应商货款、高管离职等一系列问题。
12月23日晚,*ST众泰公告称,其母公司(实控人)铁牛集团近日收到永康法院下发的《民事裁定书》([2020]浙 0784 破 11 号之一),宣告铁牛集团破产,这意味着众泰汽车的大股东已名存实亡,而众泰汽车也只能期待接盘者的出现。
品牌名称:汉龙汽车
目前状态:停产
车企属性:自主
其实,模仿是很多汽车品牌在发展过程中都会经历的一个环节,但如果当成了一种长期的生存方式,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也不对用户负责,必定无法长久,迟早被踢出局。我可不是危言耸听,除了众泰汽车,汉龙汽车就是另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汉龙汽车有些朋友可能比较陌生,其成立于2016年,曾是众泰的代工厂之一。
旷世与路虎揽胜运动版尺寸对比(单位:mm) | ||||
车型名称 | 长 | 宽 | 高 | 轴距 |
旷世 | 4985 | 1995 | 1819 | 2997 |
路虎揽胜运动版 | 4879 | 2073 | 1803 | 2923 |
汉龙品牌首款车型旷世于2019年正式上市,定位中大型SUV。看完照片相信有网友会说:“这不就是路虎吗?”没错,作为曾经众泰的代工厂之一,汉龙可以说学到了众泰皮尺部的精髓,旷世整个外观也可以说是“像素级”模仿路虎揽胜运动版,甚至车身尺寸方面还略胜一筹。
虽然旷世的外观足够大气,但如今的消费者早已变得更加理性,山寨的设计已经很难重现当年众泰的辉煌。并且汉龙汽车频繁被爆出售后无人处理等问题,要知道,最有效的广告就是来自于消费者的朋友,还有体验过产品的这些人,汉龙这样做显然是不负责任的。
去年12月,汉龙汽车发布通知称,2020年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公司经营发生严重困难。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自2020年11月30日起(除长远模具公司已接订单维持生产外)全公司范围内实施停工停产。
这意味着靠模仿已无法再次复制出曾经众泰的辉煌,若想在如今的汽车市场求得生存,就必须有自己的核心技术,重视用户的反馈,否则只能成为下一个众泰。
从中国消失的汽车品牌(进口) | ||
品牌名称 | 目前状态 | 起止时间 |
欧宝汽车 | 退出中国市场 | 1993-2015 |
双龙汽车 | 退出中国市场 | 2002-2009 |
品牌名称:欧宝汽车
目前状态:退出中国市场
车企属性:进口
上世界九十年代,国内的汽车市场正处于萌芽阶段,欧宝就在1993年以纯进口方式进入中国,但在随后的20多年间,欧宝在华的销量一直较低,据统计,2013年欧宝全年的销量仅4365辆。
欧宝英速亚与别克君威售价对比 | ||
品牌 | 车型名称 | 官方指导价(万元) |
欧宝 | 英速亚(2013款) | 32.5-37.5 |
上汽通用别克 | 君威(2012款) | 18.59-28.39 |
虽然欧宝进入中国的时间非常早,也经历了中国汽车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但不接地气的售价是阻止其销量上涨的最大屏障。就拿2013年上市的欧宝英速亚来说,官方售价32.5-37.5万,而基于相同平台打造,前脸几乎一样的别克君威,即便顶配也不到30万。再加上较低的知名度,欧宝的产品很难让消费者买单。
其次,由于欧宝在当时属于通用旗下子公司,雪佛兰和别克已经在华国产,所以为了避免内部再次出现竞争,通用也不会将欧宝进行国产销售。
最终,在运营了22年后,欧宝于2015年正式退出中国市场。两年后,PSA集团从通用手中收购了欧宝品牌。
总结:无法适应中国市场变化,最终将会被淘汰
现在回过头来看,导致这些车企消失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营销不利;有的是产品布局缓慢,但总的来说,均是无法适应中国市场的变化,推出的产品不符合国内市场大部分消费者的购车需求,导致最终没能走的更远。
时过境迁,从2018年开始,中国车市从增量市场向存量市场转型过渡,销售下行压力较大,再加上突如其来的疫情,汽车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变局 ,这意味着,市场优胜劣汰的形势正在急速加剧。而笔者也希望其他车企能够吸取教训,引以为鉴,切勿步先人后尘。
相关评论(0条)